【民眾網編輯范哲瑋/綜合報導】
台灣經濟研究院於8日發表最新經濟預測,因台灣出口、投資成績亮眼,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(GDP growth rate)預測值上修至6.1%,較7月時預估的5.4%上修0.7個百分點,為國內主要智庫中最樂觀的預測。台灣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為2.58%,通膨壓力持續升溫,但台經院院長張健一表示,目前通膨問題是因供應鏈影響生產,並不認為目前國內有通膨問題,只是物價上漲。
張健一表示,目前通膨問題來自於供應鏈影響生產,台灣下半年物價比較有壓力,會不會造成物價全面上漲還需要持續觀察,但不應說是通膨。張建一相信待供應鏈恢復穩定,以及運價下跌,原物料就會往下,「大家不用擔心通膨」。
躉售物價指數(WPI)年增率來到14.78%,為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大漲幅。張建一表示,2017年國際油價也曾漲到140美元以上,WPI當時也有來到10幾%的幅度,但當時物價並無太大的變動。
張建一進一步說明,WPI是上游廠商進口成本,要看廠商是否轉嫁到下游。從歷史資料來看,不是WPI高,CPI就高,台灣不會大幅度通膨,原因是與民生物資有關的價格都是政府管控,包括水、電、油等,甚至高鐵價格,這部分就占物價2成。
張建一表示,目前主要是進口價格上漲帶動CPI,「我自己昨天去買米也漲了」,如果疫情穩定,供應鏈恢復,供給充足就會往下,「大家不用擔心通膨」。此外,明年基本工資上漲及軍公教調薪,過去研究顯示,與物價沒有太大關聯。

更多新聞報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