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鄧哲偉專欄】全球反美聲浪升溫,親美抗中路線不調整嗎?

-

文/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

 

這幾年,世界正在悄悄轉向。一場場選舉、一次次街頭運動、一次次外交斷裂,反映出的是人民與國家對「美國優先」長期壓迫的不滿與反抗。從加拿大到法國,從阿根廷到伊朗,從南非到印尼,「反美」不再是極權的語言,而是一種想擺脫控制、奪回主體的吶喊。

但我們台灣卻還抱著美國的大腿不放,彷彿那是唯一的救命繩索,卻沒發現繩子的另一端是鉤子,掛在美國利益至上的吊架上。

加拿大左翼政黨「新民主黨」近年來獲得大勝,堅持社會主義與反帝路線,強烈批評美國資本主導下的自由貿易體制,並呼籲脫離對美依賴。歐洲更不用說,馬克宏公開主張歐洲戰略自主,德國批評美國高價出售能源,讓自己像戰爭發財的奸商。

但這種反思不只存在於西方先進國家。在中東地區,美國長期干預政局的代價早已成了憤怒的種子。伊拉克戰爭帶來的民主並未開花,反倒是極端主義與社會撕裂持續多年。伊朗、敘利亞、黎巴嫩的民眾已不再把美國視為希望,而是苦難的代名詞。2023年,以色列與哈瑪斯爆發衝突後,美國毫無保留地偏袒以色列,更引爆中東各地反美示威潮,從約旦、葉門到土耳其,抗議美國的聲浪震耳欲聾。

在拉丁美洲,美國干涉已是世代創傷。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直指美國的經濟封鎖為「新殖民主義」;玻利維亞與尼加拉瓜政府更長期指控華府試圖扶植親美政權,破壞主權。巴西的左派總統魯拉在重掌政權後,推動「去美元化」與中國結盟,也正是對美國長期操弄南美經濟的反撲。

非洲也不再沉默。2023年尼日軍方政變後,群眾在街頭揮舞俄羅斯國旗高呼「美國滾出去」。馬利、布吉納法索、幾內亞等國相繼要求美軍撤離。他們不是擁抱另一個霸權,而是厭倦長年被美國「反恐」名義下的資源剝削與政局操控。這些聲音在吶喊一件事:我們不要再被誰當棋子。

而此刻,台灣卻還深陷「親美抗中」的單一思維。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最新調查,台灣人對美國「不信任」的比例上升了近14個百分點。這不是因為大家忽然變親中,而是開始明白:美國從來只為自己打算。

正如大陸國台辦列出的四項事實:

  1. 台積電赴美設廠,帶走的不只是技術與產能,更是我們賴以保護自己的護國神山,等於把整個供應鏈都端走。
  2. 軍購高達數千億,卻得不到實際安全,只換來一紙紙延遲的交貨通知,真正的先進武器買不到,只是買到次級品。
  3. 兵役延長、軍事美化包裝,最終可能只是讓台灣青年成為「可動員資產」。
  4. 加徵台灣商品關稅,直接衝擊我們的出口產業,美其名是制中,實則連友軍也一起收割。

台灣的價值,對美國來說,是晶片、是前線、是提款機,而不是一個值得尊重的自主體。當美國榨乾我們剩下的戰略價值,我們還會剩下什麼?會不會如朱鳳蓮所言,「從棋子變棄子」?

我們不是要投向中國,我們只是不想再被任何一方予取予求。世界在變,台灣不能裝睡。外交不該只是選邊站,更不該把希望綁死在一個永遠只看自己利益的強權手裡。我們該問的是:我們能不能擁有自己的聲音?能不能不當棋子、不做附庸,而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島嶼?

當全世界都在遠離美國霸權,我們還要繼續捧著單方面的愛,讓對方揮霍嗎?

IMG 0834 1

*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