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鄧哲偉專欄】從科技重鎮變成財政難民,中央不應虧待苗栗

-

鄧哲偉 (臺北國際商會 理事長)

在全台灣談分配正義、區域平衡的今天,苗栗卻始終被邊緣化。竹南、銅鑼兩大科學園區位於苗栗縣境,每年創造的產值以千億元計,繳納的國稅可觀,卻因現行財政收支劃分制度不公,苗栗所獲得的統籌分配稅款與中央補助卻嚴重偏低,幾乎無法支撐基本施政,讓苗栗成為「出力多,分配少」的犧牲者。

根據縣府統計,今年苗栗普通統籌分配稅款、中央一般性補助款預估將短少約70億元,約佔全年歲入預算的四分之一。即便前幾個月尚能靠房屋稅、牌照稅勉強維持,但下半年開始將陷入實質財務斷裂的困境。與鄰近的新竹縣相比,人家能舉債解困,苗栗卻因過去的財政管控無法借錢,連自立自救的空間都沒有。

這樣的結果,不只是苗栗政府無奈,更是對苗栗人民的集體不公。苗栗還長期承受能源政策帶來的犧牲。通霄火力發電廠每年為全台供電無數,卻也帶來空氣污染與環境負荷。在地居民忍受空氣品質惡化、健康風險提高,只為供應全國用電,中央理應反過來給予補償與照顧,然而事實卻是苗栗的稅收上繳中央,福利卻遠遠不如他縣。

長期以來,苗栗人用實際行動支持台灣產業升級與能源穩定,卻未換來合理的對待。中央對苗栗的補助款項不僅撥付比例低,5月起甚至進一步凍結部分補助,使得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。

反觀其他縣市,有的可以舉債數百億建設學校、發展交通,苗栗卻連一所實驗高中都要靠地方拜託再拜託。竹南、銅鑼科學園區有七千多名從業人員子女在苗栗就學,為何國家至今仍未設立一所像樣的高中?難道苗栗的孩子,不值得擁有公平的教育資源?

再看看嘉義、屏東等縣市皆有中央資源支持設校,為何苗栗總是被「跳過」?我們不是要和別人比誰更弱勢,而是要問:苗栗明明產業活絡、貢獻巨大,為什麼中央每次分資源、設學校、發建設,總是不把苗栗放在優先考量?

說到底,是制度的問題。現行的財政收支劃分法,已經無法反映地方貢獻與實際需要,讓苗栗成為沉默的出力者、委屈的納稅人。新版本的財劃法早該上路,讓國家承認並補償這些「看得見貢獻、看不見回報」的地方。財政制度若繼續維持現狀,不只苗栗受害,整個區域平衡的理念也將淪為口號。

苗栗不是提款機,不是污染接收站,也不是中央決策的棄子。苗栗人用努力撐起經濟、燃點光明,我們要的不多,只是基本的公平。希望中央政府、國會能聽見這個沉默縣市的聲音,讓苗栗不再被忽視、不再單打獨鬥。

IMG 0834 1

***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***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