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鄧哲偉專欄】請給高齡駕駛一條有尊嚴的路

-

文/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

我爸78歲,住在苗栗的小鎮。每天早上,他開著那輛用了二十幾年的車,載我媽去市場、去海邊散步。他不是特別愛開車,只是別無選擇。想當年,我的祖父85歲時,依然自己開車,去哪裡都靠雙手掌握方向盤。

我們當然會勸爸爸儘量少開,擔心他的反應不如從前,萬一出了事怎麼辦?新聞總愛報導「高齡駕駛又肇事了」,彷彿只要年紀一到,就該自動退出駕駛行列。但說得容易,實際上,如果他們不開車,又有誰能解決他們的交通問題?

高齡駕駛,真的那麼危險嗎?我們是否誤會了他們?

數據會說話。根據交通部統計,2022年65歲以上駕駛人涉及的事故總數約為72,000件,乍看驚人,但背後的原因值得細究。首先,高齡人口本身在增加,整體事故數自然也會上升。然而,若單看「事故率」也就是每位駕駛發生事故的機率,高齡者未必比其他年齡層更高。

事實上,許多研究顯示,年輕駕駛的肇事率才是最高的。18至24歲族群因駕駛經驗不足、風險意識較弱,常見超速、違規變換車道、深夜開車、酒駕等高風險行為。這些,才是導致交通事故的主因。

然而,我們對高齡駕駛的擔憂,有時更像是一種社會偏見:認為他們年老體衰、不適合上路。這樣的印象固然來自部分案例,但如果因此一刀切,剝奪他們的駕駛權,那我們又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自主權?尤其在交通資源稀缺的偏鄉,他們甚至連「選擇不開車」的權利都沒有。

更何況,高齡者往往是最謹慎的駕駛者。他們不貪快、不違規,知道自己體力或反應不如以往時,會主動減少駕駛時間,甚至自願繳回駕照。真正需要社會介入的,也許不是針對年齡的限制,而是一套有彈性、講究尊嚴的配套制度。

我們當然要重視交通安全,也需要適度監管。目前制度已規定75歲以上駕駛每三年需接受認知功能與體檢,這是必要的防線。但更重要的,是我們是否有提供其他替代方案?為什麼不在偏鄉建立社區接駁系統?為什麼不補助高齡者搭乘計程車?為什麼不開發智慧型駕駛輔助系統,讓他們能安全、安心地繼續駕駛?

在日本、德國等高齡化國家,這些早已是成熟的公共政策。我們不該只用恐懼與禁止來處理問題,而要用科技、制度與同理心來共創解方。

我們終將變老。當那一天到來,我們也會面對「開不開車」的難題。當時,我們希望被貼上「風險人物」的標籤,還是被理解為一位仍希望獨立、有能力參與社會生活的人?

別忘了,曾幾何時,這些長者是風雨無阻的上班族,是載著我們上下學的司機,是撐起家庭的支柱。他們曾是社會的中堅,如今,只希望在晚年,還能保有選擇的自由與生活的尊嚴。

請不要用偏見剝奪他們的方向盤,請幫他們開一條通往自由、安全、有尊嚴的路。

IMG 0834 1

*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

熱門文章